中国向全球专利大国转型的挑战与趋势
This is an Insight article, written by a selected partner as part of IAM's co-published content. Read more on Insight
中国快速发展的知识产权以及相关的利弊现已成为市场观察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但这对亚太地区的公司到底有何实际意义?这方面的评论却很少听到。
最近几年,中国已成为知识产权观察家的关注重点。对于中国市场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世界其他国家一直在观察和推测,并发挥了一定作用。了解这背后的驱动力已成为希望参与中国市场的公司的当务之急。然而,很少有公司会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的进步及其市场发展趋势,但正是这些公司在这块土地上操练着专利的申请、收购和诉讼。
一方面,中国企业希望扩大其全球业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防范受到外国和国内竞争对手的侵害,从而保护自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拥有强大的专利组合正成为企业的一种攻防策略。因此,在各种政府项目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已成为一个专利申请工厂和全球专利采购巨头。专利组合已成为一种新的营业执照,建立好自己的专利池现已成为企业攻入其他地区的一个先决条件。即使有大量资金涌入中国企业,帮助它们申请和收购全球专利,中国的创新者仍面临着运营公司和非执业实体的专利诉讼威胁。为保护中国企业的权利,中国政府资助建立了知识产权财团实体来收购全球专利。此外,政府监管部门也开始调查涉及反竞争专利实施许可的不公平商业行为,显示自己的能力。随着进入中国、争夺蚕食国内市场份额的公司越来越多,这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更多诉讼,而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会更加健全,法规制度更加严格。
市场封锁
随着世界其他地区的公司急切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正在向外扩张—以寻找新的市场、全球认可和世界一流的专业知识与人才。然而,中国企业正受到这些市场专利诉讼的挑战,面临被逼出局的风险。若想在其他国家参与竞争,中国企业一般有三种选择。
首先,他们可以赤手空拳进入市场(有很少甚至没有专利组合),迎接他们的可能是专利侵权诉讼。虽然这种策略可以节省开发或获取专利的时间和成本,但也伴随着相当大的未来诉讼风险。德里高等法院对“爱立信诉小米”一案的裁决及时向中国公司提了醒:要防止诉讼成为参与全球市场的家常便饭,拥有优质专利和标准必要专利非常重要。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小米经过快速增长,已在2014年第四季度拿下了中国手机市场13.7%的份额,超过了苹果的12.3%和华为的11%。这家成立仅五年的公司销售出海量产品,对竞争对手形成威胁。但是,小米向印度、土耳其、俄罗斯和巴西的扩张计划却被爱立信突然截断,因为其专利组合没有达标。然而,赤手空拳进入市场的这种策略依然让小米获得一些小胜,获得了巨大回报。例如在2014年12月,德里高等法院允许小米在印度销售某些使用高通芯片的产品。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小米在三个月内就占据了印度4%的手机市场份额。
第二个策略是建立内部专利组合。这种前瞻性做法是长期发展的关键,但需要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专利组合管理技能。由于专利申请在美国平均需要三年,在中国平均为两年,因此中国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前,必须提前几年实施研发计划、进行专利申请。例如,阿里巴巴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前,已用数年积极加强其全球专利组合。根据Patentcloud.com(www.patentcloud.com)的报道,阿里巴巴已拥有全球3800多项有效专利许可和应用。更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展开了申请专利。IP5 Offices(www.fiveipoffices.org)2014年报称,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欧洲专利局收到中国机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是17000多项和26000多项—比2013年分别增长17.9%和18.2%。
当然,并非所有中国企业都是投入巨资来开发优质专利。目前,大多数公司只是简单地将他们的中国专利翻译成英文,向美国或欧盟提出专利申请。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对专利质量的担忧,这些专利更容易被无效掉。中国企业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并开始通过外包开发优质专利来扩充自己的知识产权资产,而不是简单地翻译现有专利。未来三到五年,全球产业会看到中国申请人的优质专利会越来越多。
第三种策略是从成熟来源购买优质专利组合。虽然这能快速带来成果,但成本昂贵。虽然不像申请专利那样费时,但购买专利需要花费时间对资产组合进行评估。中国政府已通过补贴,承担了一部分企业购买专利组合的成本。2014年4月,知识产权许可和管理公司Unwired Planet宣布将142项第三代(3G)和LTE出售给联想,总价值1亿美元。此次收购将会进一步扩大联想的手机专利组合。近年来,阿里巴巴也购买了100多项美国专利;这种积极买入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明显趋势。然而,随着拙劣的专利购买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公司开始密切关注交易,对专利评估投入得也更多。中国公司需要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专利供应商建立更多的联系,获得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准确评估专利组合。
正如阿里巴巴那样,中国企业也开始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综合利用这三种策略进攻国外市场。随着国内外竞争的加剧,这种趋势看起来会持续下去。
专利局 | 2013年 | 2014年 |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825136 26.40% |
928177 12.49% |
美国专利商标局 |
601464 5.30% |
618330 2.80% |
欧洲专利局 |
265918 2.80% |
274174 3.10% |
日本专利局 |
328436 -4.20% |
325989 -0.75% |
专利局 |
地域 中国 |
美国 |
欧盟 |
日本 |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801135 13.6% |
33963 13.20% |
34947 5.00% |
40460 -1.80% |
美国专利商标局 |
17340 17.90% |
292262 -0.50% |
89729 2.80% |
86046 1.90% |
欧洲专利局 |
26472 18.20% |
71745 6.80% |
95156 1.20% |
48657 -4.40% |
日本专利局 |
2583 19.00% |
25996 10.80% |
21147 2.70% |
265691 -2.10% |
狂野西部
每部iPhone手机都印着“加州苹果设计,中国组装”,中国一直被公认为是全球制造大国,但以前很少能与创新扯上关系。然而,中国电信行业正在促使其成为竞争力日益强大的全球创新者。2015年,中国公司亿思达科技集团凭借全息takee1智能手机,成功获得了CES创新大奖。中国企业正在从技术模仿者转变成为真正的创新者。同时在美国,非执业实体数量以及非执业实体针对中国公司的诉讼正在快速增多。专注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中国企业成为非执业实体的主要诉讼目标。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报告,2013年非执业实体在美国提起的专利侵权案件占到总数的67%,他们带来的这种威胁现正向世界各地蔓延。
面对非执业实体的专利侵权诉讼,中国公司的专利组合可能已无力应对。非执业实体不制造产品,因此不会受到中国企业的专利侵权诉讼。即使拥有强大的专利组合,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将其扩展到其他区域,仍会面临非执业实体的诉讼风险。这样一来,公司必须花费更多资金来针对非执业实体的专利提出无效侵权,或是通过答应非执业实体的要求来解决侵权问题。在中国企业看来,来自美国的非执业实体就是全球创新的绊脚石。拿“Vringo诉中兴通讯”一案来说,Vringo相继在英国、德国、荷兰、法国、罗马尼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和巴西对中兴通讯提起专利侵权诉讼—Vringo是一家总部设在纽约的非执业实体,只有27名员工。中兴通讯虽拥有全球40901项专利组合,但面对Vringo禁止其在多个司法管辖区销售某些产品的禁令,它也是束手无策。
同样,2014年3月,Unwired Planet利用从爱立信收购的2G、3G和4G标准必要专利,在伦敦和杜塞尔多夫对华为提起侵权诉讼。Unwired Planet也将台湾手机巨头HTC推上了德国的法庭。
非执业实体对中国公司发起这些诉讼,体现了最近几年角色逆转的变化,即中国公司将美国视为创新的对手。非执业实体诉讼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不仅威胁着中国企业,而且也影响到周边国家的公司。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均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保护自己的企业,他们纷纷资助成立了自己的专利聚合实体。中国于2014年4月设立了“睿创专利运营基金”,旨在帮助中国公司应对来自大中华区和国外的诉讼。它已在移动和智能手机行业展开了专利收购,已加入的小米和TCL随着向其他国家的扩张,将能从睿创的专利池获益。然而,由于非执业实体的战术变化多端,睿创在保护中国企业方面可能仍会遇到困难。
针对非执业实体发起无效诉讼是另一种强大的防御措施,不过这样做同样是代价昂贵,甚至花费更多。为抵御非执业实体的诉讼—常会涉及到小专利—中国公司必须制定战略迅速针对非执业实体的涉案专利发起无效诉讼,同时控制好预算。一种选择是在这一领域建立强大的内部专业团队。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利用软件系统加强风险管理,以及进行先有技术的搜索。
国家 | 2013年 | 2014年 |
中国 | 69870 |
76996 10.20% |
国家 | 2013年 | 2014年 |
美国 | 309264 |
185475 -40.03% |

鱼与熊掌兼得
中国企业在向其他国家拓展时,必须继续捍卫和扩大自己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防御好来自国内外的竞争者。中国企业构造中国专利组合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也促使其更加重视专利的申请和收购。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和IP5 Offices的数据库Patentcloud.com显示,2014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为928177项,而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分别为618330项和325989项。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数在全球最多,而以前的申请热点—如日本
专利局则报告有4. 2%的下降。中国的专利收购数量也有所增加。在政府的专利申请和收购资金支持下,中国企业在申请和获得专利组合方面显得十分踊跃—其中包括标准必要专利,因为它们在占据市场份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热衷于在中国和其他司法管辖区扩张市场份额的中国企业来说,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标准必要专利家族正是它们的理想目标。
如何获得高质量的中国专利,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国内持续增长的关键。通过组建中国的专利组合,便能防范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进入,防止自己被迫退出中国市场。中国医疗器械供应商—迈瑞公司已针对其中国竞争对手,发起了一系列的专利侵权诉讼。2 014 年7月,它在起诉EDAN Instruments中获得关键性胜利,有效克制了这个国内竞争对手。EDAN Instruments被勒令向迈瑞公司支付100万元(约161000美元)的专利侵犯赔偿费,成为中国在该领域的最高罚金。在抵御国外竞争对手方面,上海智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小i机器人”的技术开发商—也在苹果的Siri专利侵权诉讼中获得了短暂胜利。智臻公司于2012年6月起诉苹果,并在初审中获胜。但2015年4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支持了苹果的上诉,否决了先前的裁定。
专利权利要求无力,可能是非侵权或专利无效的裁决理由。面对外国竞争者,拥有较强专利组合的中国企业在法院中有着更大的胜算。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会沿用迈瑞和智臻的手法捍卫自己在中国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防范国外和国内竞争对手。
提起反垄断调查已成为中国企业在专利丛林中披荆斩棘的惯用策略。2015年2月,总部设在圣地亚哥的高通公司同意支付60.8亿元(9.75亿美元)的罚款,与中国发改委达成和解。鉴于高通拒绝将产品出售给不愿购买其专利使用权的企业,发改委判定高通违反中国《反垄断法》。高通也拒绝向受让方提供专利清单,并要求免费回授许可。此外,其许可条款还包括有“不质疑条款”,禁止客户质疑高通专利的有效性—在许多司法管辖区,不质疑条款被认为带有反竞争性。作为与发改委和解条款的一部分,高通公司将会从许可中删除有关条款,缴纳罚款,并按照65%的手机销售价格计算未来的许可费,而不是整个产品的价格。高通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都来自移动设备制造商所缴纳的专利费,如华为和中兴。2014年,高通265亿美元的收入中大约一半来自中国。通过对高通实施反垄断调查,中国已证明其竞争法将会在中国专利实践中扮演主要角色。


任性不羁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进军西方市场,他们将会继续积极申请和获得专利,以防御未来的诉讼。同样,在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向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欧洲专利局提交的专利申请也会继续强劲增长。市场上出售的珍贵专利组合也会越来越多地落入中国企业手中。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将继续增加,提起的专利诉讼也会增多;为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也会以更快的速度加以完善。根据人民网的报道,自1988年接手第一个专利侵权诉讼案以来,中国法院已办理了20000多起专利侵权诉讼。1988年一审案件的平均裁定金额为5000元人民币(约805美元);,而在20年后的2009年最高金额已达到3.09亿元(4850万美元)。
作为五年改革计划的一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已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程序来满足知识产权审判的需要,并将不断加以完善。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已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成立,处理的诉讼也越来越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规定,知识产权法院对复杂的技术案件拥有初审管辖权,包括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和商标等方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运行的前四天就收到28项诉讼,第一季度结束时这个数字已达到220项,增长近十倍。随着中国专门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全球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这里提起专利诉讼;这表明在知识产权制度的推动和完善下,中国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正在适应这方面增多的需求。
中国的专利质量也将会随着竞争的加剧而提高。中国政府通过提供补贴有效鼓励企业对全球专利的申请—其中包括低质量的专利—体现出中国现在对知识产权已是越来越重视。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激励机制正在从以数量为重转为以质量为重,鼓励中国企业自己研发创新技术。未来三到五年,中国企业在各个行业申请的优质专利必会显著增多。中国企业要在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进行竞争,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专利质量。政府还通过资助知识产权共同体来援助中国公司,其全球专利组合将会继续扩张,为中国成员提供更多保护。中国还在加紧制定日益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以确保企业能得到公平对待。高通与国家发改委达成和解,已成为规劝相关企业不要违反反垄断法的一个典型先例。中国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终将会成为未来专利诉讼的主战场。
行动计划
正在寻求向其他地域扩张的中国企业一般拥有三种选择:
- 赤手空拳进入市场(有很少甚至没有专利组合),但会面临潜在的专利侵权诉讼。
- 建立内部专利组合。
- 从成熟来源购买优质专利组合。
无论是否拥有强大的全球专利组合,中国的创新者都面临着被非执业实体列为专利诉讼目标的危险。为抵御这些危险的发生,中国企业可以:
- 利用好由中国资助设立的全球专利聚合实体—睿创专利运营基金;
- 针对非执业实体的专利发起无效诉讼;
- 利用软件系统推进风险管理和先有技术检索。
为保护自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防御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对手,中国企业可以:
- 建立强大的中国专利组合;
- 针对违反竞争法的公司提起反垄断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