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告诉我们的真实世界
This is an Insight article, written by a selected partner as part of IAM's co-published content. Read more on Insight
将初创公司称为“独角兽”,表明它们可能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然而,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它们与其他公司并无差异。
是,我们知道“独角兽”这种称谓并不完美—世界上并没有独角兽,但这些公司却真实存在—但我们喜欢这个词,因为对我们来说它表达出了很罕见、很神奇的含义。
《欢迎来到独角兽俱乐部:向10亿美元初创公司学习》,Aileen Lee,《TechCrunch》,2013年11月2日
当Aileen Lee两年前在《TechCrunch》发表这篇文章时,39家所谓的“独角兽”总部设在美国,占风险投资消费者和创业公司的0.07%。从那时起,便有许多研究将目光瞄准了它们,《TechCrunch》和《华尔街日报》均开始了长期追踪报道。
最近,Aistemos(最先开始研究,使用的是Cipher)和Foresight Valuation集团等又从专利层面对这些公司进行了研究。这类资产已被隐藏于视野之外太久,有趣的是通过知识产权分析便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这有助于企业建立更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也能使投资者更明智地部署资本。
下面是关于“独角兽”的一些简单概念:
- 年轻—从定义来看它们都是初创公司,成立通常不到七年。
- 总部设在美国—“独角兽”在美国的占比最大,其风险资本市场已培育出了一种可进行所需估值的融资模式。
- 互联网—互联网已成为许多“独角兽”商业模式的核心。估值更多是基于用户数量,而不是获利。
- 有价值—有资格成为“独角兽”,初创公司的估值必须至少达到10亿美元。
- 罕见—在2013年,“独角兽”非常罕见。即使现在的数量已达到126(《华尔街日报》)至152家(《TechCrunch》),也改变不了这种现实(截至2015年11月17日)。在本分析中,我们主要参考的是TechCruch分组。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请记住公司并非天生就是“独角兽”,而且它们的这种身份并不会维持太久。尽管如此,它们仍是一类有趣的研究群体。
回归本源
我们首先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考虑下在当今以高科技为中心的世界中,建立和培养一个成功初创公司的必要条件。
所有公司都必须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商业战略的集成要素和基本要素。除专利外,所有其他无形资产(如品牌、内容和商业机密等)都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标杆管理是另一个关键要素。投资者面对的是数以千计的机会,他们追求的是精中取胜。从知识产权角度来看若一家公司是外行,就会引发诸多疑问。
风险管理是一个核心问题。对于所有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兴公司来说,知识产权现已成为它们的一种重大风险。这种风险在开始时极易被忽视(起诉这样一个新兴公司无利可图),但随后会迅速降临—每个人都
想猎捕“独角兽”。
就知识产权的生命周期而言(见图1),投资者对于其中的谜团非常清楚:知识产权开始时会是一种创新标志(专利申请),接着会经历一种濒死体验(专利诉讼),继而成为一种实际成本(专利收购)、核心业务杠杆(进攻性诉讼,交叉许可)或实际收入来源(抵押物、货币化和退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将从专利的角度对“独角兽”展开研究。

“独角兽”做什么?
从下面的分解(图2)可看出,我们按行业对“独角兽”进行了分析,调查哪些公司拥有专利。
总体而言,56%的“独角兽”都拥有专利。通过研究“独角兽”的来源还可获得它们的另一个特点,如图3所示。
其揭示的现实是专利对于在美国成长的“独角兽”更为重要。


买方(“独角兽”) | 卖方 | 专利数量 | 年份 |
Intarcia | Alza Corporation | 63 | 2007 |
Jawbone | Spectros Corporation | 42 | 2015 |
Uber | Microsoft | 9 | 2015 |
Domo | IBM | 45 | 2015 |
Snapchat | Yahoo | 11 | 2015 |
Actifio | IBM | 2 | 2014 |
“独角兽”喜欢专利吗?
就知识产权分析而言,计数和应给什么计数存在很大区别。然而,对这两者的研究却非常有意思。图4显示了拥有专利的十大“独角兽”的规模及其在过去12个月的发展情况。这些数字相当惊人—特别是中国的“独角兽”,尽管它们大部分的专利正处在申请阶段,但其增长已达到两位甚至三位数。
虽然大疆创新拥有的授权专利组合最大(219个专利家族),但拥有最多申请的却是小米(2605个正在申请的专利家族)。但如果将目光转向覆盖地域,分析结果则截然不同。图5显示了十个拥有最大授权专利组合的“独角兽”的地域覆盖情况。
可以看出,大疆创新和小米(搜狗也是如此)主要是在中国拥有专利。专利组合的地域足迹对于拥有全球野心的“独角兽”(它们通常都有这种野心)来说非常重要。只有Intarcia Therapeutics和Proteus可以说拥有全球专利战略。


入列“独角兽”所要求的最低估值
“独角兽”的食性
“独角兽”常会扰乱市场,向已有企业发起挑战。这也使它们成为了运营公司的目标。小“独角兽”的问题是,即使投资创建自己的专利组合,它们也没有时间将其培养成大规模的授权专利组合。为化解这一风险,“独角兽”经常会购买专利:24个“独角兽”(占比为28%)已通过购买获得了专利。
表1列出了一些“独角兽”的专利收购情况。图6和图7显示了许多“独角兽”都将收购作为了一种战略,而不仅仅是战术的事实。
这种需求也是“独角兽” 进行一些并购活动的原因— 例如Jawbone通过收购BodyMedia,不仅弥补了自己专利组合的弱点,而且也获得了攻击能力(如它最近就对Fitbit提起了诉讼)。
虽然这类研究通常关注的是今天的“独角兽”,但这些习惯却早已形成。Facebook连续购买了AOL、富士胶片、IBM及其他公司的专利,而Twitter在首次公开募股后的几个月内就收购了近1000项专利。同样,据报道优步也是诺基亚HERE组合的竞购者之一,但该专利组合在2015年8月被以30亿美元出售给了一个汽车财团。但是,并非所有“独角兽”都相同。图8概述了估值的分布情况,绝大多数刚刚获得“独角兽”地位(51%的“独角兽”估值为15亿美元或更少)。表2展示了所谓的“十角兽”(估值达到10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公司)的巨大估值。


脆弱的融资“独角兽”
投资者越来越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因此对于知识产权诉讼的成本和破坏性影响就非常敏感。出于这个原因,准备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却遭官司缠身的情况并不少见(最近Jawbone对Fitbit的索赔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十角兽”,其中64%都会在完成大轮融资六个月内遭到起诉。没有被告上法院的只有滴滴快的(只在中国运营的一个出租车共享平台)、Flipkart(只在印度运营的电子商务公司)、WeWork(美国的一家房地产企业)和Space X(美国的一家航空航天制造商)。
然而,所有“独角兽”都容易遭到诉讼,有四分之一已遭到运营公司和非执业实体的专利侵权起诉。作为一个群体,“独角兽”在140多起诉讼中(其中40起由运营公司提起)都是被告,其中73其仍未结案。软件和消费者互联网行业的“独角兽”是最常见的目标。并非所有诉讼都由非执业实体发起—Jawbon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个“独角兽”成为了竞争对手捕猎的目标。图9列出了五大目标。
然而,被猎者没有多久便会转身成为捕猎者。我们已提到了Jawbone对Fitbit的诉讼,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Docusign、Actifio、Njoy和SimpliVity都对其他运营公司提起过诉讼(图10)。Good Technology公司(2013年的一个“独角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对微软等公司控告了九次,提起了16起诉讼。还有一点很重要,黑莓在2015年9月以4. 25亿美元收购了Good Technology公司—这充分说明并非所有看起来像“独角兽”的企业就是一个“独角兽”。
《金融时报》最近的两篇文章(2015年11月10日的《高科技:“独角兽”的“类固醇时代”面临结束》和2015年11月13日的《“独角兽”当心,市场对高科技估值出错》)说明的正是这一点,提到Snapchat即将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但其60亿美元的估值仅是一年前的三分之一。后一篇文章分析了这方面的三个突出例子:亚马逊、Netflix和Tesla(总估值为3900亿美元)。“独角兽”到底是真是假,这绝对值得质疑。




独角兽 | 10亿美元 |
优步 | 51 |
小米 | 46 |
Airbnb | 25.5 |
Palantir | 20 |
Snapchat | 16 |
滴滴快的 | 16 |
Flipkart | 15 |
SpaceX | 12 |
11 | |
Dropbox | 10 |
WeWork | 10 |
“独角兽”:我们时代的一个寓言
通过研究“独角兽”可获得诸多具有广泛应用的经验。
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的理解各不相同
虽然不拥有许多专利或任何专利是一种合理定位,但公司必须解释清楚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特别是当它们的竞争对手拥有很强大和全球性的专利组合时。
Space X认为自己的无专利政策是一种优势。Elon Musk的观点是商业机密能为他提供很好的服务,尤其是中国市场正在增长,被模仿的风险也在增多。
然而,在研究小样本或不寻常的样本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谨慎。虽然图3表明只有36%的欧洲初创公司注重专利,但若使用另一个初创公司样本—如IP Group公司已投资的那些公司—你便会得到一种完全不同但可能更现实的看法。
图11研究了IP Group公开提到的74家公司,其中超过70%的公司都拥有专利权。专利与这些企业的相关性大得多—当考虑到向其许可的内容时(许多是大学的衍生公司)。一个更有力的观点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公司的投资战略更强大。这种说法即使在专利没有发挥作用的行业也成立,在真实估值所适用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了解和掌控知识产权风险是所有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
从娱乐、零售、金融服务和汽车等行业的转型,到部署无处不在的云服务,没有哪家公司能避开知识产权风险。由于“独角兽”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因此很容易看清它们经历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变化。但是,所有公司都需了解它们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化解它们。如果是收购风险,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分析来监控市场。如果是保险风险,那么就应分析与索赔和潜在索赔相关的数据。同样,如果最佳策略是提出诉讼,那么就要做好充分准备。这涉及到对具体专利索赔的微观分析,以及这会对更多的地区和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
将知识产权当作一种资产,从中发现机遇
2015年5月,Jawbone宣布从BlackRock获得2015年5月,Jawbone宣布从BlackRock获得了3亿美元的贷款,抵押物是Jawbone的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对于可证明自己拥有优质专利资产的公司,我们预计将会出现更多这种类型的交易。这不仅需要证明它们与日常业务的关系,而且还要说明如果贷款得不到偿还、将抵押物处置后它们能获得的收益。虽然MIPS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独角兽”,但它的灭亡却是一个类似的故事—这家运营公司被以6000万美元出售给了Imagination,其专利却单独售得了3.5亿美元(远超过整个公司当时的市值)。
“独角兽”告诉我们的真实世界是: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两家公司、行业或地区是一样的。然而,了解这些差异非常重要。知识产权分析在可用性和可访问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这意味着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现已变得更加透明。只有知识产权专家了解专利重要性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虽然“独角兽”很罕见、很神奇,但专利才是现实创新的体现。
行动计划
通过研究退出前估值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即所谓的“独角兽”),有助于了解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型初创公司和成熟公司的一些常见专利趋势。
- 数据分析与洞察—了解成功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获得先进经验。
- 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高科技企业需要采取攻守兼备的战略。
- 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产—随着金融市场对专利的了解增多,创新型企业将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如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和知识产权保险。
虽然“独角兽”极其罕见和神奇,但它们经历的考验和磨难却有着深刻的意义。